文化的回望 传统的继承 ——谈青年雕塑家张国梁的雕塑创作
张国梁
● 郅敏
俗话说,五千年文明看山西。在这块历史积淀厚重的土地上,保存着宋代以来全国70%以上的地面文物,像庙宇、殿堂、塔院……随处可见精美绝伦的雕塑,其中云冈石窟、平遥双林寺、南涅水石刻、长治法兴寺等,可谓是中华雕塑艺术的宝库。青年雕塑艺术家张国梁正是生于斯长于斯,在中国当代雕塑界崭露头角的新锐。 张国梁与我既是新朋又是老友。所谓新朋,是我们相识相交时间并不算长;所谓老友,是我们年龄相仿,且一见如故,十分投缘,仿佛神交已久的故人。他的雕塑作品内涵丰富、沉稳厚重,洋溢着热爱生活和创造的气息,他对雕塑艺术的理解、执著和把握,以及勤奋敬业的精神令我深为敬佩!张国梁一直就对艺术有着特殊的迷恋,在他的艺术成长过程中足迹遍及三晋大地,从云冈、五台山、晋祠、双林寺等文化古迹中汲取了大量养分,他从传统雕塑经典中吸收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写意性,这使他的雕塑艺术区别于西方雕塑艺术,力求造型的美学体系与形体的律动,在他的雕塑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观者眼前呈现了一个富于艺术气息的新景观。 林语堂把中国分为“粗犷豪放的北方”和“温柔和婉的南方”。他以为:尽管中国的南方与北方被共同的主干文化纽带连在一起,成为一个民族,但实际上,他们在性格、体魄、习俗上的区别还是很大。张国梁生长于黄土地之上,质朴的思维和朴素的生活构成了他的艺术世界,热情幽默的性格和强壮的体魄让他充满了对艺术创作的灵感。他的雕塑作品沉稳厚重、新颖独到,雕塑语言丰富多变而且富有内涵,有着中国人那种质朴、坚韧、宽厚、善良的本真品格,或虚实有致,或刚柔相济,或状物抒情,充分展示了雕塑的空间艺术之美,达到了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给人一种强大的生命力量和诗意美感。尤其在中央美术学院学习期间,经历过严谨的学院教育之后,近几年来,又将创作重点放在城市雕塑上。在城市文化的发展当中,通过现代的艺术符号和传统元素的完美结合,在城市公共空间中创作出具有山西特色的雕塑作品是他新的发展方向。其中晋中祁县是晋商的发源地之一,以乔家大院为代表的晋商精神成为雕塑创作的绝佳题材,张国梁的代表性雕塑作品——《祁县印象》正是在充分了解晋商历史、用雕塑语言书写三晋文化传承,并且在这片积淀深厚的土地上以新的方式续写新时期晋商精神的又一力作。张国梁给予这组雕塑极大的心力,整组雕塑气势宏伟,别具匠心,主题鲜明,高耸的屋脊象征着三晋悠久的历史与文化;高挑的红灯笼让人一下联想起“大红灯笼高高挂”,显示着晋商的实力与辉煌;外方内圆的格栅,表明晋商的精明与诚信;悠扬的驼队则彰显新时期晋商在传承勤劳朴实传统的同时已经昂首迈向新的征程。整部作品的形式,人物造型的表达方式和雕塑家精巧构思都体现在作品的点点滴滴中,艺术家的生命也同时凝聚在了雕塑当中。当然,类似的作品在张国梁近年的创作中还有很多,如《晋商走遍天下》、《晋商神韵》等等都同样表现着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广阔的艺术空间和丰富的雕塑语言。 张国梁是一位对自我要求严格的雕塑家,在雕塑创作中他很重视雕塑空间与环境的协调统一,既能符合当地的文化特色又不失雕塑空间之美,作品创作中,他都是反复思考酝酿创作方案、研究文献、推敲雕塑语言雕塑空间,这是一项艰苦的劳作,也是对艺术的探索和升华过程,当一件雕塑最终在公共空间实现认可,艺术家的成就感是无比巨大的,也是艺术家最大的欣慰。创作出优秀的城市雕塑让公共空间充满生机和活力,不仅是艺术的魅力,也反映出人们对雕塑艺术的认知态度,这是张国梁不断追求的不竭动力。 在我和国梁的交往当中,不止一次在一起探讨大同下华严寺的露齿菩萨,平遥双林寺的韦陀,天王像,晋城玉皇庙的十二元辰真君等古代经典作品,不得不惊叹古人高超娴熟的艺术表现手法及各朝代之间的文化脉络传承。他将这些感受和感悟都融入到当代雕塑艺术的创作之中,这些创作凝聚了他的精力和汗水,也凝聚了他对山西雕塑传承的动力和希望。面对着张国梁的一件件雕塑作品,我能深切地感受到其创作是多么富有文化内涵和奇妙构想,多么丰富多彩,不时会给人以意外的惊喜。希望张国梁在今后的艺术之路上越走越宽,以引领普通的观者超越平庸的日常生活,不断升华步入艺术的神圣之境……
二0一四年十一月二十日于北京
郅敏,现系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雕塑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艺委会副秘书长、委员;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理事;中国青年雕塑家创作中心秘书长;联合国教科文民间艺术国际机构(IOV)成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社科基金“20世纪中国现代雕塑的民族化问题研究”课题负责人。
(2014年10月《张国梁雕塑艺术》刊登在《山西青年》杂志总第456期 国内统一刊号:CN14-1003/C 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6-0049)
|